区县
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 相聚大足 共谋石窟寺保护与新生
2023-10-24

大足石刻博物馆。


8月19日至21日,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市大足区举行。这是一次全球石窟寺保护的交流盛会,来自中国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、伊朗、尼泊尔、英国等12个国家的百余名石窟寺管理者、研究者和保护从业者相聚大足,就石窟寺的保护与新生开展了广泛讨论,进一步凝聚共识。


本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、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,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、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、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(重庆市文物局)、大足区人民政府承办。论坛旨在以国际化的视野汇聚各方智慧,形成石窟寺保护的国际交流合作品牌,共享石窟寺保护利用的中国智慧、大足方案。


走进大足 精美的石刻会说话


一场世界性的石窟寺保护盛会在大足召开,是因为大足在石窟寺保护中的高位推动和创新实践,为世界石窟寺的保护与新生提供了多维度的路径参考和经验借鉴。


2023年8月,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大足举行。


“精美的石刻会说话”是大足的形象宣传语,也是其最耀眼的一张文化名片。大足石刻是大足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,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多达75处,造像5万余尊。其中,以北山、宝顶山、南山、石门山、石篆山石刻最具特色。大足石刻造像始于初唐,兴盛于两宋,历时千余年,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,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。


大足石刻植根儒、释、道三教文化沃土,在吸收、融合早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,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,呈现出民族化、世俗化、生活化的鲜明特色,展示了唐宋以来中国石窟艺术及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与变化,与敦煌、云冈、龙门等石窟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。1999年,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重庆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。


置身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前,金光灿灿的主尊观音造像盘坐莲花宝座,千只手臂次第展开。然而,这个气势恢宏的千手观音造像,曾遭到长年累月的风侵水蚀。为擦亮这张瑰丽的文化名片,国家文物局于2008年将千手观音修复项目确定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,进行了历时8年的抢救性保护,开创了我国大型贴金彩绘石质文物修复的先河。


大足石刻研究院见证了大足石刻的涅槃重生。近年来,大足石刻研究院扎实推进学科建设,编撰出版了《大足石刻全集》,启动《巴蜀石窟全集》编撰工作,牵头开展《重庆地区石窟寺及石刻铭文史料抢救性收集与整理研究》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,形成一批独具大足辨识度的理论体系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实践范例。


论坛以国际化的视野汇聚各方智慧。

在北京大学教授孙华看来,大足石刻与北朝造像、隋唐造像不同,其内核是宋代的写实主义风格。这种世俗化的艺术风格,不仅让千年之后的普通公众看得懂,还能与现代人的心灵和审美产生精神共振和情感共鸣。


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,让国内外专家走进大足石刻,共享石窟寺保护的中国方案。通过搭建石窟寺保护和交流的国际舞台,让世界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赋能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,滋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。


活态传承 共享石窟保护的大足方案

石窟寺是世界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朽杰作,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载体和历史见证。但由于气候的变化,致使传承千年的石窟寺面临着传统风险与气候环境的双重挑战。

面对日益变化的气候环境和更加复杂的石窟寺病害因素,迫切需要用跨领域和跨学科的宏大视野,在保护理念、保护措施、保护技术、保护材料等方面与时俱进,更主动地做好常态化的预防性保护与活态化的创新性传承。

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。


石窟寺保护利用涉及考古、历史等人文科学和建筑学、工程地质学、材料学、生物学、气象学等自然科学。论坛设置一场主旨报告和“气候变化下石窟寺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”“石窟寺科技保护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进展”“石窟寺考古与多重价值挖掘”“石窟寺监测与风险管理”4场专题报告,内容涉及世界遗产地石窟和中小石窟保护管理经验、气候变化下石窟保护研究策略与思路、石窟寺价值认知与考古、石窟勘察与监测新技术新方法、石窟劣化基础研究新思路新途径等。


以世界遗产地为代表的石窟本体安全、保护环境的改善等,是石窟寺保护和利用的重大课题。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卉丽说,在潮湿环境下,石雕彩绘除面临温度、光照等常规环境因素影响外,还会因环境湿度变化和降水导致侵蚀破坏。近年来,大足石刻研究院和国内外同行携手同行,在保护理念创新、石窟灾害治理、工艺与材料研发、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和价值阐释展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

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、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认为,中国石窟寺是世界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朽杰作,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川渝石窟寺是中国石窟寺的典型代表,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、和平性。


7月26日,万众瞩目的大足石刻文化城启动建设。大足石刻文化城以成渝中线高铁大足石刻站为基点,全方位塑造具有国际范、中国味、巴蜀韵、大足风的国际文旅名城,形成“日月辉映、繁星闪烁”的城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。用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理念,创新性与融合性相统一的活态传承,为国际文旅城的发展赋能,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。


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不是静态的浅度呈现,而是活态的深度赋能。大足石刻研究院联合重庆国际传播中心推出大足石刻系列微视频,并利用美通社、央视频等近600个国内外媒体平台进行全球发布,海外媒体平台覆盖人群达3亿人次。


活态利用和深度赋能,让传承千年的大足石刻迎来了高光时刻。今年上半年,大足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66.6万人次,同比增长21.39%;旅游总收入107.1亿元,同比增长31.44%;全区文旅产业项目实际完成投资36亿元,规上文旅企业达到37家。   


对话世界  凝聚文化传承的全球共识





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是一场跨越国界、融通古今的学术盛会,更是一场交流互鉴、守正创新的文化盛宴,对于全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、赓续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。


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挪威国家委员会委员、世界遗产促进会创始人Cecilie Christine Charlotte SMITH-CHRISTENSEN在演讲中强调了文化遗产预见性和变革性管理的重要性,并介绍了游客管理发布和战略工具运用等多个层面的创新实践,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视角。


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认为,极端性天气增多对石窟寺造成了直接危害,需要地方政府、不同行业、不同专业形成整体合力,既要提高对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,也要提升气候变化条件下石窟寺的保护能力。




论坛期间,大足石刻研究院与巴基斯坦开伯尔—普赫图赫瓦省考古与博物馆局签订了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谅解备忘录,双方将在石窟寺文物保护、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开展多领域、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。


此次盛会是中国石窟寺保护和利用的一次集中展示。从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案例,到龙门石窟等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,再到数字化应用研究,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,成为全球石窟寺保护、修复和利用的示范样本。


文/张青兰

图/大足区委宣传部提供

重庆与世界杂志社 Copyright 2000-2023 Cqworld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渝ICP备:05006161

国内发行:重庆市报刊发行局\杂志社自发 | 国外发行: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

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学田湾正街1号广场大厦11F
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