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县

新重庆·老地名·边界行丨大足区:老地名激活乡村新魅力,让“地名兴农”落到实处

2025-11-12

重庆与世界网讯(记者 杨艳)11月11日,由重庆市民政局组织的“新重庆·老地名·边界行”主流媒体采风团走进世界文化遗产之地——大足区,在棠香街道、宝顶镇、拾万镇的田间地头与文化场馆里,实地感受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如何唤醒沉睡的地名文化,并将其转化为驱动乡村文旅、产业振兴的“新引擎”。


“以前村里有些道路、水塘,大家随口叫,外地人找个地方得问半天。现在好了,每条路都有了自己的‘身份证’,手机上一搜就能导航到门口。”在棠香街道和平村,一位正在“棠香人家”景区摆摊的农户笑着对记者说。他口中的“身份证”,正是大足区全面推进“乡村著名行动”的成果缩影。



“过去一些乡村道路、特色产业点存在‘有地无名’或名称不规范的情况,给村民生活、游客出行和产业发展带来不便。”大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坦言。为此,大足区将“乡村著名行动”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构建起“民政牵头、部门协同、镇街落实、群众参与”的工作机制,印发了系列实施方案,抓实系列措施,系统推进乡村地名的规范管理、文化保护与创新应用。


被誉为“大足城市后花园”的棠香街道,深入挖掘地名文化,以“地名+”描绘出乡村振兴新图景。


“我们深入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古昌州文化、海棠文化、孝爱文化等,打造棠香故事会,塑造文化品牌IP,并将其融入地名,留住乡愁记忆。同时以“地名+改革”为突破口,找准乡村特色亮点和优势,将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。”棠香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,目前已盘活和平村30余家闲置农房发展特色餐饮项目,差异化发展微度假、美食游。以“地名+文旅”为发展路径,整合财政资金、撬动社会资本,精准植入地名文化元素打造民宿集群,通过民宿建筑风貌还原、文化场景营造、传统仪式体验等方式,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地名文化内涵。已推出“春赏花、夏采果、秋收稻、冬品宴”的四季旅游路线,连续3年举办以“赏花品美食”为主题的“海棠旅游节”,旅游收入达到4000万元,推动从乡村“盆景式景点”向“全景式体验”美丽蝶变。


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核心区,宝顶镇的地名工作深深烙上了文旅融合的印记。走进宝顶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宝顶镇乡情馆),有关区划历史沿革、区域界线、地名故事及村落变迁等内容逐一呈现,与石刻文化展厅、“石刻乡里”电商直播平台有机融合,形成了一个集思想引领、文化保护、乡村振兴服务于一体的复合空间。


“我们通过这个平台,不仅讲好地名故事,留住乡愁,还通过直播带货,将带有‘宝顶’标识的农产品销往各地。”宝顶镇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镇实施的“地名+文旅”策略,将宝顶山石刻、香会民俗、宝顶老街等核心资源串联成线,推出主题旅游线路,强化了地名文化遗产与旅游体验的衔接。



与宝顶镇的文旅路径不同,曾靠煤矿经济的拾万镇,将地名工作与产业振兴紧密结合,在转型中走出了“地名兴农”的特色路。


“我们鼓励在乡村产业品牌中融入地名元素,培育‘乡字号’‘土字号’产品。”拾万镇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已培育“拾万香”“尊香园皮蛋”等地名优质农产品品牌5个,获得绿色认证4个。通过“地名+直播”“地名+电商”模式,拾万镇举办专场直播17场,带动销售大米3000多斤、皮蛋近万枚,有效提升了地名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,让“地名兴农”落到实处。



从规范地名“解民忧”,到“地名+文旅”“地名+产业”,大足区的“乡村著名行动”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:已完成624条乡村道路命名,制作安装各类乡村地名标志1000余块、二维码门楼牌26万余块;采集乡村地名和兴趣点3955条,实现了“有地有名、有名有标、助农导航无盲区”。编撰大足地名丛书3万余册;成功申报市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7条,建立区级保护名录收录地名80条;通过新媒体、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,让地名故事“活”了起来。


如今,大足区大力实施“地名+”行动,已培育“古龙茶叶”“邮亭鲫鱼”等20余个地名优品、17个地名文旅点,30余个特色美食品牌,“地名兴农”的效应持续释放。“地名是乡村的根,激活它,就能为振兴注入新活力。”大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大足区将继续深化“地名+”行动,让更多老地名焕发新生,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。


重庆与世界杂志社 Copyright 2000-2023 Cqworld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渝ICP备:05006161/渝公网安备50010302504769号

国内发行:重庆市报刊发行局\杂志社自发 | 国外发行: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

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学田湾正街1号广场大厦11F,举报电话:023-68898926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:12377

微信公众号